除濕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除濕裝置,尤其涉及具備水分吸附構件和制冷劑回路的除濕裝置。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公開了具備供制冷劑循環的制冷劑回路和對空氣中的水分進行吸附以及解吸的干燥劑部件的除濕裝置。該除濕裝置進行如下的運轉:交替地切換由干燥劑部件從空氣吸附水分的第1運轉模式和對被干燥劑部件保持的水分進行解吸的第2運轉模式。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號公報(權利要求1)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在具備供制冷劑循環的制冷劑回路的除濕裝置中,存在為使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成為所希望的濕度,而對使壓縮機運轉并使制冷劑在制冷劑回路中循環的狀態(下面稱為“溫控開啟壓縮機(サーモon)”)和使壓縮機停止并使制冷劑的循環停止的狀態(下面稱為“溫控關閉壓縮機(サーモoff)”)進行切換的情況。
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的除濕裝置中,對第1運轉模式(吸附)和第2運轉模式(解吸)的運轉模式的切換狀態和溫控開啟壓縮機與溫控關閉壓縮機的關系沒有進行任何規定。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除濕裝置中,對除濕裝置的運轉開始時(起動時)的運轉模式沒有進行任何規定。
例如,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低的情況下,在以第1運轉模式(吸附)在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由于相對濕度低的空氣在干燥劑部件中流通,所以,將被干燥劑部件保持的水分放出。因此,在溫控關閉壓縮機中,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上升。
另外,例如,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高的情況下,在以第2運轉模式(解吸)在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由于相對濕度高的空氣在干燥劑部件中流通,所以,在干燥劑部件中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因此,在再次進行了溫控開啟壓縮機的情況下,干燥劑部件能夠吸附的水分量受到抑制,除濕能力降低。
另外,作為最近的節能對策,在例如使除濕裝置的運轉停止的情況下或停止的期間長的情況下等,有時用戶將除濕裝置的主電源斷開。在這種情況下,除濕裝置不能檢測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因而,在除濕裝置停止中流入干燥劑部件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不知曉。因此,在運轉再次開始時,被干燥劑部件保持的水分量也不知曉。因此,在使除濕裝置的運轉再次開始的情況下,與干燥劑部件的水分吸附量相適合的運轉模式變得不知曉。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除濕裝置中,存在如下這樣的問題點:在溫控開啟壓縮機以及溫控關閉壓縮機或者除濕裝置的運轉再次開始時等的運轉狀態的過渡期中,不能選擇與干燥劑部件等水分吸附構件的特性相適合的運轉模式。
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做出的,提供一種在溫控開啟壓縮機以及溫控關閉壓縮機或者除濕裝置的運轉再次開始時等的運轉狀態的過渡期中,能夠選擇與干燥劑部件等水分吸附構件的特性相適合的運轉模式的除濕裝置。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除濕裝置具備制冷劑回路、水分吸附構件、送風裝置、濕度檢測裝置和控制裝置,所述制冷劑回路由配管依次連接壓縮機、流路切換裝置、第1熱交換器、節流裝置以及第2熱交換器,供制冷劑循環;所述水分吸附構件被配設在所述第1熱交換器和所述第2熱交換器之間,對空氣中的水分進行吸附及解吸;所述送風裝置在使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按照所述第1熱交換器、所述水分吸附構件以及所述第2熱交換器的順序通過后,向所述除濕對象空間送出;所述濕度檢測裝置檢測所述除濕對象空間的所述空氣的相對濕度;所述控制裝置被構成為控制所述壓縮機以及所述流路切換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具有動作控制部和運轉模式控制部,所述動作控制部被構成為控制所述壓縮機,對使所述制冷劑在所述制冷劑回路中循環的溫控開啟壓縮機和使所述制冷劑的循環停止的溫控關閉壓縮機進行切換,所述運轉模式控制部被構成為控制所述流路切換裝置,切換為第1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中的任意一個運轉模式,在所述第1運轉模式中,使所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發揮作用,且使所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或散熱器發揮作用,使水分吸附于所述水分吸附構件,在所述第2運轉模式中,使所述第1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或散熱器發揮作用,且使所述第2熱交換器作為蒸發器發揮作用,使被所述水分吸附構件保持的水分解吸,所述運轉模式控制部,與從所述溫控開啟壓縮機向所述溫控關閉壓縮機切換時的所述運轉模式和所述空氣的相對濕度相應地,選擇在所述溫控關閉壓縮機后進行所述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所述運轉模式。
發明效果
本發明的除濕裝置與從溫控開啟壓縮機向溫控關閉壓縮機切換時的運轉模式和空氣的相對濕度相應地,選擇在溫控關閉壓縮機后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模式。因此,能夠選擇與水分吸附構件的特性相適合的運轉模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結構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水分吸附構件的平衡吸附量相對于相對濕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溫線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計量控制系統的框結構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第1運轉模式下的溫、濕度推移的濕空氣線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第2運轉模式下的溫、濕度推移的濕空氣線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控制裝置的功能框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運轉過渡期的條件和運轉模式的關系的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結構圖。
下面,說明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結構。
《制冷劑回路結構》
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100具備供制冷劑循環的制冷劑回路a,該制冷劑回路a由配管依次連接壓縮機13、四通閥15、第1熱交換器11a、節流裝置14、第2熱交換器11b、第3熱交換器11c。
(壓縮機)
壓縮機13將吸入的制冷劑壓縮并排出。壓縮機13例如是由馬達驅動的容積式壓縮機。另外,本發明并非將壓縮機13的臺數限定為1臺,也可以串聯或并聯連接2臺以上壓縮機13。
(熱交換器)
第1熱交換器11a、第2熱交換器11b以及第3熱交換器11c(下面也稱為熱交換器11a~11c)例如是由傳熱管和多個翅片構成的交錯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熱交換器。第1熱交換器11a、節流裝置14和第2熱交換器11b被串聯連接。第3熱交換器11c的一端與壓縮機13的排出側連接,另一端與四通閥15連接。
(節流裝置)
節流裝置14是使制冷劑減壓的部件。節流裝置14的一端與第1熱交換器11a連接,另一端與第2熱交換器11b連接。節流裝置14可進行在制冷劑回路a內流動的制冷劑的流量的調節等。節流裝置14例如是可由步進馬達調整節流的開度的電子膨脹閥或在受壓部采用了隔膜的機械式膨脹閥或者毛細管。
(四通閥)
作為流路切換裝置的四通閥15是轉換制冷劑流路,并切換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流動的部件。四通閥15與第1熱交換器11a的未連接節流裝置14的一側、第2熱交換器11b的未連接節流裝置14的一側、第3熱交換器11c的未連接壓縮機13的排出側的一側、壓縮機13的吸入側連接。通過切換四通閥15的流路,制冷劑回路a中的制冷劑的循環方向被反轉。另外,四通閥15也可以是其它的流路切換裝置。
(制冷劑)
在制冷劑回路a中循環的制冷劑例如有r410a、r407c、r404a等hfc制冷劑、r22、r134a等hcfc制冷劑或者碳氫化合物、氦那樣的自然制冷劑等。
(控制裝置)
除濕裝置100具備控制各構成部的控制裝置5、將來自用戶的設定操作等輸入控制裝置5的控制器6。另外,控制裝置5能夠由回路設備等硬件實現,也能夠作為在微型計算機、cpu等計算裝置上執行的軟件來實現。
《水分吸附構件》
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100具備水分吸附構件16。水分吸附構件16被配設在第1熱交換器11a和第2熱交換器11b之間,對在后述的風路通過的空氣的水分進行吸附以及解吸。水分吸附構件16例如在多孔質平板等空氣能夠通過的材料的表面對吸附劑進行涂敷或進行表面處理或進行含浸而構成。吸附劑例如使用沸石、硅膠、活性炭等那樣,具有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濕并相對于濕度相對低的空氣放出的特性的物質。該水分吸附構件16為使通風截面積相對于除濕裝置100的風路截面積增多,例如由沿著風路截面的多邊形的多孔質平板等構成,被構成為空氣能夠在厚度方向通過。水分吸附構件16如圖1所示,例如是四邊形。另外,水分吸附構件16的形狀并非被限定為四邊形,也可以做成任意的形狀。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水分吸附構件的平衡吸附量相對于相對濕度的推移的吸附等溫線圖。在圖2中,橫軸表示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縱軸表示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劑的平衡吸附量(能夠吸附的水分量)。
如圖2所示,水分吸附構件16的平衡吸附量的變化由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決定。若相對濕度高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則水分吸附構件16內的水分難以被釋放,水分吸附構件16能夠吸附的水分量變多。另一方面,若相對濕度低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則水分吸附構件16內的水分容易被釋放,水分吸附構件16能夠吸附的水分量變少。
本實施方式1中的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劑例如使用相對濕度為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和相對濕度為40~60%的平衡吸附量的差大的吸附劑。據此,可使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能力以及解吸能力上升。另外,在圖2中,用箭頭表示相對濕度為50%時的平衡吸附量和相對濕度為80%時的平衡吸附量的差。
《風路結構》
如圖1的箭頭所示,除濕裝置100形成有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按照第1熱交換器11a、水分吸附構件16、第2熱交換器11b、第3熱交換器11c的順序流通的風路。在除濕裝置100的風路配置送風裝置12。送風裝置12將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吸入除濕裝置100的框體內,在使空氣按照第1熱交換器11a、水分吸附構件16、第2熱交換器11b、第3熱交換器11c的順序流通后,再次向除濕對象空間送出。送風裝置12可使在除濕裝置100內的風路通過的空氣的流量改變。送風裝置12由被dc風扇馬達等馬達驅動的離心風扇或多葉片風扇等風扇構成。另外,也可以是空氣的流量恒定的ac風扇馬達。
另外,在圖1中,送風裝置12被配置在風路的最下游,但是,本發明并非限定于此。只要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在熱交換器11a~11c、水分吸附構件16通過,也可以配置在最上游,并不限定配置位置。
《制冷劑回路的傳感器配置》
在除濕裝置100的制冷劑回路a中配置各種傳感器。在壓縮機13的排出側配置檢測制冷劑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a。在壓縮機13的吸入側配置檢測制冷劑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b。另外,制冷劑回路a具備檢測流入以及流出第3熱交換器11c的制冷劑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g、1h。制冷劑回路a具備檢測流入以及流出第2熱交換器11b的制冷劑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e、1f。制冷劑回路a具備檢測流入以及流出第1熱交換器11a的制冷劑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c、1d。
《風路內的傳感器配置》
在風路內配置溫濕度傳感器2a~2e以及風速傳感器3。溫濕度傳感器2a~2e由檢知干球溫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絕對濕度以及濕球溫度中的任意1個的傳感器構成。溫濕度傳感器2a檢測從除濕對象空間流入除濕裝置100后且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前的空氣的溫濕度。溫濕度傳感器2b檢測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后且在水分吸附構件16通過前的空氣的溫濕度。溫濕度傳感器2c檢測在水分吸附構件16通過后且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前的空氣的溫濕度。溫濕度傳感器2d檢測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后且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前的空氣的溫濕度。溫濕度傳感器2e檢測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后的空氣的溫濕度。風速傳感器3檢測在風路內通過的風速。風速傳感器3的配置位置只要是能夠檢測在風路內通過的空氣的風速的位置即可,并不限定配置。
《計量控制系統結構》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計量控制系統的框結構圖。
如圖3所示,控制裝置5獲取溫度傳感器1a~1h、溫濕度傳感器2a~2e以及風速傳感器3的檢測值。控制裝置5根據獲取的各種信息,控制送風裝置12、壓縮機13、節流裝置14以及四通閥15。
《動作說明》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1中的除濕裝置100的動作。
控制裝置5在從控制器6輸入運轉開始信號時,獲取各個傳感器值,根據該信息,分別使壓縮機13、送風裝置12、節流裝置14以及四通閥15動作,實施除濕運轉。在除濕運轉中,控制裝置5通過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交替地實施第1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下面,分別說明第1運轉模式以及第2運轉模式的細節。
(第1運轉模式的制冷劑流動)
在第1運轉模式下,四通閥15的流路被切換為圖1中用實線表示的流路。據此,四通閥15連接第3熱交換器11c和第2熱交換器11b,且連接第1熱交換器11a和壓縮機13的吸入側。若四通閥15的流路被切換為圖1中用實線表示的流路,則從壓縮機13排出的制冷劑向第3熱交換器11c流動。第3熱交換器11c作為冷凝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3熱交換器11c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時,一部分冷凝、液化。從第3熱交換器11c流出的制冷劑在四通閥15通過,向第2熱交換器11b流動。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冷凝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2熱交換器11b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時冷凝、液化,向節流裝置14流動。從第2熱交換器11b流出的制冷劑在由節流裝置14減壓后,向第1熱交換器11a流動。第1熱交換器11a作為蒸發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1熱交換器11a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后,在四通閥15通過,再次被吸入壓縮機13。
(第2運轉模式的制冷劑流動)
在第2運轉模式下,四通閥15的流路被切換為圖1中用虛線表示的流路。據此,四通閥15連接第3熱交換器11c和第1熱交換器11a,且連接第2熱交換器11b和壓縮機13的吸入側。若四通閥15的流路被切換為圖1中用虛線表示的流路,則從壓縮機13排出的制冷劑向第3熱交換器11c流動。第3熱交換器11c作為冷凝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3熱交換器11c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時,一部分冷凝、液化。從第3熱交換器11c流出的制冷劑在四通閥15通過,向第1熱交換器11a流動。第1熱交換器11a作為冷凝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1熱交換器11a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時冷凝、液化,向節流裝置14流動。從第1熱交換器11a流出的制冷劑在由節流裝置14減壓后,向第2熱交換器11b流動。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蒸發器發揮作用,流入到第2熱交換器11b的制冷劑在與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后,在四通閥15通過,再次被吸入壓縮機13。
像這樣,本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100能夠有選擇地使第1熱交換器11a以及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冷凝器以及蒸發器發揮功能。即,在第1運轉模式時,使第1熱交換器11a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使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另外,在第2運轉模式時,使第1熱交換器11a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使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
(第1運轉模式的空氣的溫、濕度推移)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第1運轉模式下的溫、濕度推移的濕空氣線圖。圖4的縱軸是空氣的絕對濕度,橫軸是空氣的干球溫度。另外,圖4的曲線表示飽和空氣(相對濕度=100%)。另外,在圖4中,點1-1表示流入到除濕裝置100的風路的空氣的狀態。點1-2表示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1-3表示在水分吸附構件16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1-4表示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1-5表示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
在第1運轉模式下,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到除濕裝置100內的導入空氣(點1-1)被送入第1熱交換器11a。在這里,導入空氣由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的第1熱交換器11a冷卻。若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的空氣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則成為水分被除濕了的除濕空氣(點1-2),被送入水分吸附構件16。此時,由于被冷卻除濕了的空氣的相對濕度變高到70~90%rh的程度,所以,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劑容易吸附水分。被冷卻了的導入空氣通過由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劑吸附水分而被除濕,成為高溫低濕化,流入第2熱交換器11b(點1-3)。由于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所以,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的空氣被加熱,溫度上升(點1-4)。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后的空氣流入第3熱交換器11c。由于第3熱交換器11c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所以,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的空氣的溫度上升(點1-5),從除濕裝置100向除濕對象空間排放。
(第2運轉模式的空氣的溫、濕度推移)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第2運轉模式下的溫、濕度推移的濕空氣線圖。圖5的縱軸是空氣的絕對濕度,橫軸是空氣的干球溫度。另外,圖5的曲線表示飽和空氣(相對濕度=100%)。另外,在圖5中,點2-1表示流入到除濕裝置100的風路的空氣的狀態。點2-2表示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2-3表示在水分吸附構件16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2-4表示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點2-5表示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后的空氣的狀態。
在第2運轉模式下,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到除濕裝置100內的導入空氣(點2-1)被送入第1熱交換器11a。在這里,導入空氣由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的第1熱交換器11a加熱,在第1熱交換器11a通過的空氣的溫度上升(點2-2),被送入水分吸附構件16。此時,被加熱了的空氣對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劑的水分進行解吸而被加濕,成為低溫高濕化,流入第2熱交換器11b(點2-3)。由于第2熱交換器11b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所以,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的空氣被冷卻。若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的空氣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則成為水分被除濕了的除濕空氣(點2-4)。在第2熱交換器11b通過后的空氣流入第3熱交換器11c。由于第3熱交換器11c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所以,在第3熱交換器11c通過的空氣的溫度上升(點2-5),從除濕裝置100向除濕對象空間排放。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1中,說明了在風路的最下游側配置作為冷凝器發揮作用的第3熱交換器11c的情況,但是,本發明并非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第3熱交換器11c。另外,例如也可以省略第3熱交換器11c,且設置對空氣進行加熱的電加熱器等。
(除濕運轉中的運轉模式的切換控制)
除濕裝置100在實施除濕運轉時,通過交替地切換第1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反復實施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和解吸。除濕運轉中的第1運轉模式和第2運轉模式的切換控制例如有時間、水分吸附構件16前后的溫度差、絕對濕度差、相對濕度變動、風路壓力損失變動(因吸附而膨潤,水分吸附構件16的通過空氣的壓力損失增加的情況)等。另外,除濕運轉中的切換判定并非局限于此,只要知道是否充分地體現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解吸反應即可,并非是限定檢知構件的形式的控制。
《運轉過渡期的運轉模式的切換控制》
下面,說明除濕裝置100的運轉過渡期(溫控開啟壓縮機、溫控關閉壓縮機、起動、停止時)的運轉模式的切換控制。
《溫控開啟壓縮機、溫控關閉壓縮機時的控制》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控制裝置的功能框圖。
如圖6所示,控制裝置5具有溫控判定部51、運轉模式控制部52、動作控制部53和計數器54。溫控判定部51對從控制器6獲取的設定濕度和從溫濕度傳感器2a獲取的相對濕度(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進行比較。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比設定濕度低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關閉壓縮機,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在設定濕度以上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與溫控判定部51的判定結果相應地控制壓縮機13、節流裝置14、送風裝置12,切換使制冷劑在制冷劑回路a中循環的溫控開啟壓縮機和使制冷劑的循環停止的溫控關閉壓縮機。另外,動作控制部53獲取由計數器54計量的運轉時間。
運轉模式控制部52與溫控判定部51的判定結果和從溫濕度傳感器2a獲取的相對濕度(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相應地選擇溫控關閉壓縮機以及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過渡期的運轉模式,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
在這里,對運轉過渡期的條件和運轉模式的關系進行說明。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運轉過渡期的條件和運轉模式的關系的圖。
如圖7所示,除濕裝置的運轉過渡期的條件與溫控關閉壓縮機前的運轉模式和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相應地被分為4個模型(下面為條件模型1~4)。下面分別說明各條件模型的細節。
(條件模型1)
對在除濕對象空間為低濕的情況下,在以第1運轉模式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并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模式進行說明。
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為低濕(例如,相對濕度50%以下)的情況下,在以第1運轉模式運轉中成為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由于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所以,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放出,除濕對象空間成為高濕。即,如通過上述的“第1運轉模式的空氣的溫、濕度推移”說明的那樣,在第1運轉模式中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例如變高到70~90%rh的程度。因此,在溫控關閉壓縮機后,若相對濕度低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被放出。另外,存在為了進行除濕對象空間的空調管理,在溫控關閉壓縮機時使送風裝置12的動作持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與送風裝置12停止時相比,來自水分吸附構件16的每單位時間的水分的放出量變多。
基于這樣的情況,在溫控判定部51進行了溫控關閉壓縮機的判定時的運轉模式是第1運轉模式、且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比預先設定的濕度低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將運轉模式切換為第2運轉模式。而且,動作控制部53在使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持續預先設定的一定時間后,實施溫控關閉壓縮機。
像這樣,通過在實施溫控關閉壓縮機前,使第2運轉模式運轉一定時間,由此,向水分吸附構件16輸送的空氣的溫度變高,能夠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放出。另外,由于在實施一定時間第2運轉模式后,即使實施溫控關閉壓縮機,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吸附量也少,所以,不會將水分放出,除濕對象空間也不會成為高濕。另外,一定時間是設定能夠從水分吸附構件16將水分放出的時間。另外,由于放出時間因水分吸附構件16的大小而不同,所以,也可以是該一定時間的設定能夠通過控制器6來改變。
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1運轉模式作為從溫控關閉壓縮機起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如上所述,由于通過在溫控關閉壓縮機時實施一定時間第2運轉模式,水分向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量變少,所以,在再起動時,能夠通過第1運轉模式實施吸附空氣中的水分的運轉。另外,在第1運轉模式下,在實施第1熱交換器11a中的制冷劑進行的冷卻除濕的基礎上,還實施由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進行的除濕。因此,通過在再起動時實施第1運轉模式,能夠確保比第2運轉模式多的除濕量。
(條件模型2)
對在除濕對象空間為低濕的情況下,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并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模式進行說明。
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水分吸附構件16是將水分放出的狀態。在除濕對象空間為低濕(例如相對濕度50%以下)的情況下,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成為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由于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所以,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將水分放出。
基于這種情況,在溫控判定部51進行了溫控關閉壓縮機的判定時的運轉模式是第2運轉模式、且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比預先設定的濕度低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1運轉模式作為從溫控關閉壓縮機起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
像這樣,由于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即使成為溫控關閉壓縮機,水分向水分吸附構件16的吸附量也少,所以,在運轉再次開始時由第1運轉模式實施。通過在再起動時實施第1運轉模式,能夠確保比第2運轉模式多的除濕量。
(條件模型3)
對在除濕對象空間為高濕的情況,在以第1運轉模式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并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模式進行說明。
在以第1運轉模式運轉中,是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多的狀態。在除濕對象空間為高濕(例如,相對濕度80%以上)的情況下,在以第1運轉模式運轉中成為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保持為多。
基于這種情況,在溫控判定部51進行了溫控關閉壓縮機的判定時的運轉模式是第1運轉模式、且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從溫控關閉壓縮機起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
像這樣,在以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多的狀態再起動時,通過實施第2運轉模式,能夠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放出。
(條件模型4)
對在除濕對象空間為高濕的情況下,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進行溫控關閉壓縮機并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時的運轉模式進行說明。
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水分吸附構件16是將水分放出的狀態。在除濕對象空間為高濕(例如,相對濕度80%以上)的情況下,在以第2運轉模式運轉中成為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由于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高,所以,水分吸附構件16吸附水分。
基于這種情況,在溫控判定部51進行了溫控關閉壓縮機的判定時的運轉模式是第2運轉模式、且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從溫控關閉壓縮機起再次進行溫控開啟壓縮機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
像這樣,在以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多的狀態再起動時,通過實施第2運轉模式,能夠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放出。
(動作流程圖)
接著,使用圖8,說明溫控開啟壓縮機、溫控關閉壓縮機時的控制動作的具體例。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除濕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
下面,按照圖8的各步驟,說明本實施方式1中的除濕裝置100的控制裝置5的動作。
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斷壓縮機13是否在動作中(s1),在壓縮機13是動作中的情況下,即,是溫控開啟壓縮機狀態的情況下,判定溫控判定部51是否判定了溫控關閉壓縮機(s2)。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比設定濕度低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關閉壓縮機。運轉模式控制部52在判定為溫控關閉壓縮機的情況下,判定在緊接溫控關閉壓縮機判定之前的運轉模式是否是第1運轉模式(s3)。
在緊接溫控關閉壓縮機判定之前的運轉模式是第1運轉模式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斷溫濕度傳感器2a檢測的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是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例如80%)以上(s4)。在是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高濕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關閉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停止,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停止(s5)。另外,也可以在溫控關閉壓縮機狀態下,使送風裝置12的運轉持續。
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定是否由溫控判定部51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s6)。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在設定濕度以上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在判定為溫控開啟壓縮機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開啟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的動作開始,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開始(s7)。此后,返回步驟s1。
在步驟s4中,在不是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高濕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控制四通閥15,將運轉模式從第1運轉模式切換為第2運轉模式。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運轉持續,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的動作持續。動作控制部53判斷由計數器54計數了的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是否經過了預先設定的一定時間(s12)。在第2運轉模式的運轉時間持續一定時間的情況下,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停止,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停止(s13)。另外,也可以在溫控關閉壓縮機狀態下,使送風裝置12的運轉持續。
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定是否由溫控判定部51判定了溫控開啟壓縮機(s14)。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在設定濕度以上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運轉模式控制部52在判定為溫控開啟壓縮機的情況下,選擇第1運轉模式作為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開啟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的動作開始,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開始(s15)。此后,返回步驟s1。
在步驟s3中,在緊接溫控關閉壓縮機判定之前的運轉模式不是第1運轉模式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斷由溫濕度傳感器2a檢測的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是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例如80%)以上(s21)。在是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高濕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關閉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停止,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停止(s22)。另外,也可以在溫控關閉壓縮機狀態下,使送風裝置12的運轉持續。
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定是否由溫控判定部51判定了溫控開啟壓縮機(s23)。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在設定濕度以上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運轉模式控制部52在判定為溫控開啟壓縮機的情況下,選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開啟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的動作開始,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開始(s24)。此后,返回步驟s1。
在步驟s21中,在不是除濕對象空間的濕度在預先設定的濕度以上的高濕的情況下,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關閉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停止,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停止(s31)。另外,也可以在溫控關閉壓縮機狀態下,使送風裝置12的運轉持續。
運轉模式控制部52判定是否由溫控判定部51判定了溫控開啟壓縮機(s32)。溫控判定部51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在設定濕度以上的情況下,判定溫控開啟壓縮機。運轉模式控制部52在判定為溫控開啟壓縮機的情況下,選擇第1運轉模式作為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對四通閥15進行切換。另外,運轉模式控制部52對于動作控制部53指示溫控開啟壓縮機,動作控制部53使壓縮機13的動作開始,使制冷劑回路a的制冷劑的循環開始(s33)。此后,返回步驟s1。
《從運轉停止或長期停止后起的運轉再次開始時的控制》
接著,對在除濕裝置100的運轉停止后,再次開始運轉的情況或在除濕裝置100的運轉長期間停止后,再次開始運轉的情況下的控制進行說明。
在除濕裝置100停止除濕運轉的情況下或停止期間為長期間的情況下,存在由用戶例如進行除濕裝置100的主電源的關閉或將插頭拔掉等而隔斷電力供給的情況。尤其是,由于最近的節能對策,用戶將電力供給隔斷的情況很多。像這樣,若進行除濕裝置100的主電源的關閉或將電力供給隔斷,則控制裝置5不能通過溫濕度傳感器2a獲取除濕對象空間的相對濕度。因而,控制裝置5也不知曉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
如上所述,在除濕對象空間為低濕(例如不到相對濕度50%)的情況下,由于水分吸附構件16能夠吸附的水分量少,所以,希望在再起動時通過第1運轉模式開始運轉。但是,即使除濕對象空間為低濕,除濕裝置100的運轉停止狀態越長,水分吸附構件16越吸附空氣中的水分,也存在以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的多的狀態再次開始運轉的情況。
另外,如上所述,若在運轉停止中停止電源供給,則流入水分吸附構件16的空氣的相對濕度不知曉。
基于這種情況,運轉模式控制部52選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在除濕裝置100的運轉停止后,再次開始運轉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蛘撸x擇第2運轉模式,作為在除濕裝置100的運轉停止了的狀態超過預先設定的停止時間后,再次開始運轉的再起動時的運轉模式。也就是說,就從運轉停止后起的運轉再次開始或者從長期停止后起的運轉再次開始而言,無論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的相對濕度的條件如何,都實施第2運轉模式。像這樣,在存在以水分吸附構件16的水分吸附量多的狀態再起動的可能性的情況下,通過實施第2運轉模式,能夠以將被水分吸附構件16保持的水分放出的狀態,再次開始運轉。
《效果》
像上述這樣,在本實施方式1中,進行除濕裝置100的運轉過渡期(溫控開啟壓縮機、溫控關閉壓縮機時、從運轉停止或長期停止后起的運轉再次開始時)的運轉模式的切換控制。因此,在運轉過渡期,可進行與干燥劑部件等水分吸附構件16的特性相適合的除濕運轉。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結構以及控制動作只不過是將本發明的除濕裝置具體化的例子,本發明的技術范圍并非限定于這些內容。例如,在條件模型1~4中,低濕以及高濕的判定基準并非限定于上述例示的值。例如,也可以使低濕的判定基準為55%,使高濕的判定基準為75%等,能夠由控制器6改變。另外,就條件模型5而言,也同樣能夠由控制器改變成不是由第2運轉模式而是由第1運轉模式實施運轉再次開始,并非限定于上述例示的方法。
附圖標記說明
1a~1e:溫度傳感器;2a~2e:溫濕度傳感器;3:風速傳感器;5:控制裝置;6:控制器;11a:第1熱交換器;11b:第2熱交換器;11c:第3熱交換器;12:送風裝置;13:壓縮機;14:節流裝置;15:四通閥;16:水分吸附構件;51:溫控判定部;52:運轉模式控制部;53:動作控制部;54:計數器;100:除濕裝置;a:制冷劑回路。